Home 百家论坛 中美贸易战硝烟的背后

中美贸易战硝烟的背后

by 会长

撰稿:李梦亭

按语:美方想争夺全球制造业主导权,避免制度竞争的溃败。而今天的中国已经有实力、有底气勇敢捍卫自己的发展权,实现民族的复兴梦。过去是中国要融入世界产业链,今天是世界要融入中国产业链。

在一场愈演愈烈的经济对峙中,北京与华盛顿的博弈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关税较量,而是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面对特朗普政府再度挥起的加税大棒,中国政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引发外界关注:中国的底气何在?

答案,或许可以追溯到十年前那项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

关税对撞升级:中美“掰手腕”已无回头路

2025年4月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度高调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50%关税,加上先前已有的多轮措施,中国对美出口的加税幅度已累计超104%。与此同时,中美间所有谈判渠道陷入冰封。 与2018年第一次中美贸易战时相比,北京这一次并未选择低调应对,而是在24小时内迅速推出对等反制措施,包括34%对等关税、限制稀土出口、限制11家美企在华经营等。这种迅速、硬朗的反应令人侧目。

中国商务部更在4月8日声明称,这轮反制“是为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正当之举”,并警告“若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奉陪到底”。

摆脱依赖,“中国制造2025”铺路十年

为何中国敢于硬碰硬?

转变始于2015年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一计划旨在用十年时间,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聚焦10个关键技术领域,如电动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

据南华早报2024年报道,该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86%的阶段性目标。BBC在2025年年初也指出,中国制造计划“基本实现既定目标”。

美国前参议员、现任国务卿鲁比奥去年发布的一份长达58页的报告也承认,中国在电动汽车、造船、新能源与高速铁路等四大领域已全球领先,并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五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

电动汽车与产业集群:中国的“弯道超车” 电动汽车被视为“中国制造2025”的典型成功案例。原定2025年实现的300万辆产量与20%市占率目标,早在2021年即被突破。到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年产已达12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50%,出口量居全球首位。

除了电动车,工业机器人和高铁等行业也在国家引导和市场机制下飞速发展。美的收购德国库卡成为全球领先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就是这一战略下的成果之一。

背后支撑这一进程的,是庞大的产业集群体系、政府导向型补贴政策和高效的执行能力。中国的优势,早已不是单一的低成本劳动力,而是系统性竞争力。

美方忧虑:经济结构性对撞难以回避

特朗普政府再度发起贸易战,其根本动因被普遍认为是对中国制造崛起的深度焦虑。鲁比奥在报告中直言:“中国制造2025正重塑21世纪的地缘政治霸主格局。”他认为,如果放任不管,北京可能将主导未来全球价值体系。

在他看来,美国的制造业早已因自由贸易、过度监管及对华依赖而陷入“空心化”困局。相比之下,中国已掌握全球35%的制造业产值,是美国(12%)的近三倍。

更令华盛顿焦虑的是,中国出口以工业品为主,如手机、机器人、汽车等;而美国对华出口则集中在农产品——这些产品的替代性远高于中国产品。

制度对撞下的全球化重构

贸易战的深层含义,已不仅是经济层面,而是制度模式之争。

“中国制造2025”展现的是一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混合模式。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不同,中国这种“威权+市场”的组合在当前阶段表现出强劲竞争力。

鲁比奥坦言,即便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的“巅峰时刻”,其带来的威胁也将持续数十年。他指出,传统对中国“无创新、靠低价”的看法已不再成立。

结语:谁主沉浮,尚无定论 中美贸易战已由一场加税风波演变为制造业主导权的深层较量。中国凭借十年工业升级,在经济结构性竞争中占据先机。但在全球规则重构之际,胜负远未揭晓。过去是中国融入世界产业链,如今是世界必须融入中国产业链。这一变化,或许正是中美较量最具时代意义的注脚。

相关文章

Are you sure want to unlock this post?
Unlock left : 0
Are you sure want to cancel subscription?
-
00:00
00:00
Update Required Flash plugin
-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