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春(1955—),林业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产化学加工领域的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活性炭制备和应用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开发设计工作 。 人物经历1955年2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76年—1980年,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林业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1994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课题副组长。1990年—1993年,就读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1999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课题组长。1998年—2003年,就读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担任国家林产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4年—2016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 …
农林类
-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福建省山地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
陈君琛,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蔬菜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主任、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福建省发明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食用菌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食药用菌保鲜与精深加工、农产品保鲜与加工、营养健康食品开发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农业部“948”项目以及福建省科技计划、发改委等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10多项成果通过省级评审;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0多项,已获得授权50多项;在美国《Advance Journal …
-
张乃明,云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等。 主要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高原湖泊治理保护、土壤质量演变与污染土壤修复及安全利用、新型肥料研发与经济作物施肥、农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荣获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先进个人、中国农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首届侯光炯科技先河奖等奖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5项,发表论文32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5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3项。
-
林新坚,二级研究员,曾任福建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书记。长期从事微生物生物技术与土壤培肥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以及中外协作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项,获专利28项,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 15篇,编著5本。荣获“福建省首批百千万人才”,致力于成果转化与科企对接,3个品种和 5 …
-
叶大鹏,男,1971年生,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致力于山地农业机械、设施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感知等主要研究领域,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7项。开发了适用于丘陵山地的多功能农业机械底盘,研制了菌草种植-开沟-收获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装备。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团队获批福建省硕士生导师研究团队,近5年来,指导学生参加“创青春”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智能农业装备、机械创新设计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等各项赛事,共获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省级奖项50余项。
-
陈新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海洋研究院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海水鱼类免疫学与病害防控等方面研究,针对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种——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问题,系统开展了大黄鱼免疫抗病的分子基础及机制研究:组织实施了我国大黄鱼基因组计划,绘制了大黄鱼基因组精细图谱,揭示了大黄鱼免疫系统的基本特征及适应环境胁迫的分子机制,为大黄鱼抗病、抗逆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入选 2015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揭示了一种鱼类抗细菌感染的新机制,提出了防控鱼类细菌病的免疫调节新策略,为大黄鱼细菌病的绿色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揭示了大黄鱼I型干扰素的功能、转录调控及信号通路,提出了鱼类特有的I型干扰素反应调控机制,为大黄鱼病毒病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等。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担任《Reviews …
-
孙康,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生物基先进碳材料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20年,主持国家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标准项目十多项。 孙康研究员创新了活性炭微纳孔结构与表面性质定向调控基础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储能、催化、吸附等先进碳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发明的热解自活化方法改变了传统的高能耗活化工艺,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基碳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负责开发的“木质活性炭功能化定向调控关键技术”攻克了制约活性炭高值低碳生产的“卡脖子”技术,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21年科创中国榜单资源环境领域先导技术”,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6和第9)。发表论文1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出版英文专著1部(副主编),担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活性炭分会秘书长,《中国林业百科全书》和《林业百科》编委。
-
马啸,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高原菌物研究院院长,《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中青年编委,中国菌物学会终身会员,中国茶叶学会科普专家等。主要从事天然产物(野生菌、茶等)成分功效及应用技术研究,民族特色食品和药膳的营养学研究与开发应用,维持和改善骨骼肌正常质量、强度、功能的生理学基础研究等。先后荣获“普洱茶创新应用优秀青年科学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范江平,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云南省畜产品加工协会秘书长,云南省奶业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卫计委食品安全与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食品科学、食用菌风味及产品研究。2009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2019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四)。
-
黄镇(1987—),男,福建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长期从事动物基因组分析和功能性状基因挖掘,研究方向为基因组学。发表论文2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5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
蓝招衍,高级经济师,招宝生态农庄创始人。
-
周瑞发,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工,1968年12月出生,宁德市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攻克了曼氏无针乌贼亲体培育和生殖调控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育苗和运输技术“瓶颈”。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获宁德市科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参与制定省地方标准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其中1项获省专利三等奖。被评为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并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人才。
-
詹照雅,福建申石蓝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学本科学历,教授、研究员待遇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紫菜苗种培育、养殖、研发及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通过对紫菜育苗技术的改进,培育出生长速度快、品质好和抗逆性强的紫菜新品种,解决了紫菜品系质量和产量不稳定、不耐高温等问题,并进行大规模养殖推广。同时突破多项坛紫菜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坛紫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出多风味海苔、夹心海苔、海苔卷等系列高值化休闲食品,使紫菜产业链往更深层次和多样化、系列化延伸,产品朝着营养化、功能化、个性化的深加工方向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紫菜规模化繁养及深加工技术应用示范体系。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紫菜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福建省科技创新资金项目《紫菜高值化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项目《紫菜功能性休闲食品的制备技术与应用》等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和学术成果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参与研发的“坛紫菜新品种选育、推广及深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持的《紫菜产业化配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科技奖励,授权发明专利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福建省第一批特支人才“双百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宁德市“天湖人才(一类)”等称号。
- 1
- 2